“無昆曲,不昆山。看戲曲,到昆山。”這是日前記者在江蘇昆山采訪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昆山,戲曲火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的成功舉辦。
2018年至今,“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已連續舉辦5屆。全國348個劇種以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不論地域、規模與名氣,都在昆山一一登場,在贏得線下12萬人次、線上2.1億人次傾情關注的同時,也在各自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深深的“昆山印記”。
西安演藝集團三意社小生演員楊升娟2022年8月攜秦腔《周仁》來到昆山。事先,她很擔心“高亢秦聲”能否在“吳儂軟語”之地遇到知音。哪知道,演出票很快售罄,戲迷的熱情更是讓她至今難忘:“昆山是一座富有包容精神的城市。我們戲曲人來到這里,可以撒歡兒,盡情演、開心玩,有家的感覺。”
今年,百戲盛典到了第五屆。翻開戲單,受邀參與“百戲盛典”的,不僅有京劇、豫劇和越劇等廣為人知的劇種,也有丹劇、睦劇、沙東落子、鷓鴣戲、儺堂戲、竹馬戲等鮮為人知的劇種;不僅有彝劇、蒙古劇、仫佬劇、滿族新城戲等少數民族戲曲樣式,也有耍孩兒、黃龍戲、漁鼓戲、西秦戲、漢調桄桄等僅有一個劇團的“活化石”……
正是昆山對所有劇種都送上熱情擁抱,讓很多地方對本土戲曲加大投入、組織新劇編排,使一些瀕臨失傳的劇種重現生機。
周到的昆山,還貼心地為每個劇種的演出全程錄像存檔,通過現場采訪為劇種非遺傳承人整理口述史,全心全意為中華戲曲大家庭的大團圓、大交流、大繁榮護航。
愛戲曲、講情誼的昆山,給所有人留下了美好的記憶,而大家也將與演出相關的道具、劇本、服裝等紀念品作為“信物”贈予昆山。太原秧歌《翠屏山·鬧酒館》中主角石秀的飾演者崔云冬告訴記者:“這次來到昆山,劇團決定把壓箱底的寶物——清朝嘉慶年間手工制作的頭箍捐贈給昆山的戲曲百戲博物館。”
大家的寶貝大家疼,昆山將各家的寶貝集納起來一起疼。幾年來,昆山共接收到各單位捐贈的代表性物品4411件(套)。今年,總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以“雅”為基調的戲曲百戲博物館,在昆山“玉山雅集”舊址正儀老街上開館,各家寶貝“進階”,成為“藏品”與“文物”,在這里陸續展陳。這座城市,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投入了心血和深情,也領受著用心呵護傳統文化帶來的益處與妙處。
盛典,讓昆山領略了百戲的魅力,也倍加珍惜自家“昆曲”這個寶貝。“能在家門口跟全國各地的院團面對面交流,太難得了!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持續擦亮昆曲這張最有辨識度的文化‘金名片’。”昆山當代昆劇院負責人瞿琪霞說。
內外兼修的昆山,順勢打起了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組合拳”。今年5月,《昆山市昆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正式發布,昆山昆曲傳承中心揭牌,昆曲數字藏品正式發售,昆曲講解員志愿隊伍授旗成立……正是這份用心,讓中國藝術研究院決定把第一個戲曲研究基地設在昆山。
“傳統戲曲文化的保護傳承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能夠做好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昆山在全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的大格局和大魄力,展現出了昆曲故鄉的擔當與作為。”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說。
(光明日報記者王國平蘇雁)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