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戲韻悠長,曲香溢遠。從全國現存劇種的逐一展演,到瀕危劇種的重點扶持;從戲曲領軍人才的選拔培養,到戲曲百戲博物館的盛裝開館,經過五屆的積累沉淀,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已經成為一場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一項家喻戶曉的品牌活動、一張魅力獨具的文化名片,正可謂“戲曲的盛會、百姓的節日”。
600年前,昆曲從昆山“走出”,幾乎滋養了全國所有劇種;600年后,昆山搭建戲曲百戲“大團圓”的舞臺,努力再現新時代“玉山雅集”盛景,共同迎來中國戲曲更加繁榮璀璨的明天。
以“節”聚勢,一座城市“看百戲”。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要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特別是在蘇州考察時對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提出,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10月10日,以“戲曲的盛會百姓的節日”為主題的2023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再次在昆曲故里——昆山“開嗓”。一方舞臺會九州,一座城市看百戲。2023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開幕以來,全國40個戲曲院團奉獻了26場精彩演出,現場觀看人數超1.5萬人次,線上觀演人數超7000萬人次,五屆累計近3億人次,新浪微博閱讀量達4億人次,五屆累計超16億人次;抖音播放量3億人次,五屆累計超12億人次,充分展現了中華戲曲歷久彌新的勃勃生機、百花齊放的多彩氣象。
看百戲風華,品盛世新韻。昆山持續深化百戲盛典IP,多層次、多平臺宣傳推廣戲曲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今年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期間,昆山創新數字傳播渠道,利用“百戲+”模式,搭建百戲盛典“云端劇場”矩陣,在全省數字電視直播6場特邀展演大戲,在超過20個省級數字電視上線百戲盛典各項演出,“新華網”“央視頻CMG戲曲”等客戶端直播平臺進行同步直播,每場直播線上觀看量達40多萬。
曲終人不散,戲曲合家歡。昆山“以節聚勢”,將邀請更多名角、名團來昆展演,為全國戲曲劇種院團大展示、大交流、大繁榮提供廣闊舞臺,讓戲曲百花在新時代綻放光彩、競秀芬芳。
“聲聲”不息,昆曲故里“薪火傳”。薪火相傳,青藍永續。2023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閉幕式上,來自上海戲校昆山委培班、昆山巴城小學小昆班、南京小紅花藝術團、江蘇省戲劇學校、蘇州評彈學校、揚州文化藝術學校的孩子們登臺,接連表演昆曲、丹劇、錫劇、京劇等經典選段。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繁榮發展戲曲事業的關鍵在人。“天下第一團”表演英才傳習班是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新三年”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名家傳戲、展演觀摩、交流研討等方式,讓獨有的戲劇、戲曲文化得以傳承、弘揚、轉化、創新。
作為“百戲之師”昆曲的發源地,昆山以“匹夫有責”的使命感,扛起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的歷史擔當。2018年以來,昆山已成功舉辦五屆百戲盛典,將各個劇種、院團聚集在昆山,讓戲曲人相互攜手、抱團發展、共同進步。更重要的是,百戲盛典在保護一大批瀕危劇種的同時也救活了一大批戲曲院團,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到傳承傳統戲曲的行列,讓戲劇藝術薪火相傳。“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經過五屆的積累、探索和創新,對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副司長孫桂香在閉幕式上表示,希望戲曲工作者特別是中青年人才,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藝術家的優良藝術傳統和品德風范,爭做新時代中國戲劇的守護者、領軍人。
借助“流量”,滋養昆曲“再成長”。連續舉辦五屆,熱熱鬧鬧的百戲盛典過后,給昆山留下了什么?多年來,借助百戲盛典的“流量”,“昆曲”和“昆山”隨之成為微博熱詞,無形中形成一股推動昆曲成長的“倒逼力量”。2018年以來,已連續五年舉辦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實現全國348個戲曲劇種以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的“大團圓”。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盛典期間,全國各劇種傳承人將本劇種的特色藏品共計4000余件捐贈給昆山。作為今年百戲盛典的重頭戲之一,坐落于昆山市巴城鎮正儀老街的戲曲百戲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展露芳華。
每一份珍貴藏品都是給予昆山的“信物”,也是對昆山的信任。昆山將以館為媒,用心做好“物”的保護、強化“藝”的傳承,努力再現新時代“玉山雅集”盛景;同時,以文潤城,全面打響江南文化品牌,加快推動戲曲事業與時代響流同頻、與產業發展同興、與群眾生活同步,持續提升文化軟實力、城市影響力。在挖掘資源的同時,昆山也獲得國家平臺的支持。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基地揭牌,依托昆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在戲曲研究方面的資源,推動戲曲教學、創作、研究等多方面合作,助推中國戲曲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今日的昆山,文化與經濟輝映,古典與現代交融。作為昆曲的發源地,昆山將堅持把昆曲保護傳承作為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的重要內容,多主體、多類型、多渠道推進昆曲藝術普及,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奮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示范提供豐富的文化給養。
余韻繞梁,弦歌不輟!再看百戲,相約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