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發改委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按照“扛重擔、挑大梁、牽好頭”要求,全力當好經濟運行“調度員”、市委市政府“智囊團”、產業創新集群“主牽頭”,著力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為推動經濟率先整體好轉作出發改貢獻。獲評省發改系統2022年綜合先進單位、全省物流行業先進集體等稱號,“推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榮獲2022年省政府督查激勵、我委牽頭的《打造高能級總部集聚地,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項目獲評2023年昆山市“護商獎”金獎。
一、勇挑重擔、踔厲奮發、爭做示范,2023年發展改革工作交出亮眼答卷
1. 強調度、穩增長,經濟運行快速企穩運行。一是強化經濟運行監測調度。積極應對全球經濟下行、需求疲軟、信心不足等挑戰,出臺《關于加強經濟分析和調度服務的工作方案》,科學制定2023年主要發展指標年度預期目標,加強主要經濟指標監測,堅持周監測、月分析、季研判,緊抓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分析研判發展走勢和經濟風險挑戰,排摸制約經濟增長的突出問題,科學有效提出對策建議,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有力參考。二是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出臺“新年開新局20條”“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45條”等政策措施,兌現獎補資金25.3億元,為企業減負近百億元,有力提振市場信心、改善社會預期,推動經濟快速企穩回升、穩定運行,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40.6億元、增長5%。完成昆山市“十四五”中期評估工作,制定出臺昆山現代產業體系建設2023年工作方案。三是用好考核激勵“指揮棒”。做好蘇州高質量考核個性指標、加減分跟蹤督查及對上爭取工作,榮獲8項省政府督查激勵,加0.7分;制定出臺2023年區鎮高質量考核辦法,新設“大項目”招引加分項,以拼經濟、抓招商、調結構、抓重點為導向,引導區鎮提升發展質量,為穩住經濟基本盤奠定基礎。三是強化重大課題研究。發揮市委市政府參謀助手作用,制定推動地方敢闖的實施意見,起草完成物貿一體化、動力電池產業研究、存量工業用地精細化更新、嘉昆太創新核心圈建設、總部經濟、東莞產業轉型經驗借鑒、新版總部經濟政策推進情況、生產性服務業等課題研究報告,研究提出一批務實可行的政策建議,獲市主要領導批示肯定。
2. 抓項目、優服務,增長拉動效應逐步顯現。一是加強重大項目招引。成功舉行蘇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推進大會暨項目集中開工簽約儀式、蘇州市重點產業項目現場推進會暨銀企對接活動、昆山市2023年二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等重大活動,營造“大抓項目、抓大項目”良好氛圍,新增億元以上簽約項目114個、總投資787.9億元,其中50億元以上簽約項目4個、總投資218億元。二是強化項目調度服務。深入開展重大項目集中服務月活動,持續深化固定資產投資長效納統和重大項目分級調度機制。立臻科技、友達光電二期等百億級項目建成投產,東山精密、海斯坦普等產出50億級項目加速成長,群啟高階載板、清陶固態鋰電池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三級重大項目均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835億元、增長6.2%,總量保持蘇州大市第一。三是優化項目評審制度。著力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制定出臺《昆山市工業用地項目評審辦法》,組織召開6批工業用地項目評審會,27個項目通過評審,涉及用地1453畝,預計項目達產后,總產值將達381.6億元。四是加強對上爭取。累計爭取地方專項債資金43.3億元、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6017萬元,爭取額度居蘇州大市第一。2024年省重大項目申報12個,總投資43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8億元。6個項目獲得增發國債支持,資金總額16.6億元。
3. 穩根基、促轉型,產業創新集群加速成長。一是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制定出臺《昆山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23年工作方案》《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和新興服務業細分領域發展的實施方案》,電子信息主導產業產值突破6900億元,同時加速布局元宇宙、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綠色低碳等新興產業集群,32家知名企業入駐云昆大廈元宇宙產業園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微軟、HPE(慧與)、甲骨文、怡合達、協鑫光電儲能等旗艦項目簽約落戶。組織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申報,持續支持和服務企業自主創新、轉型升級,艾瑞森獲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示范專項資金700萬元支持。二是統籌推進數字昆山發展。制定《數字昆山建設2023年工作要點》,召開2023中國數字經濟陽澄湖峰會暨昆山先進計算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大會,打響“先進計算、首選昆山”品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加快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昆山發改委實施的以場景應用為基礎的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模式入選國家發改委、科技部2023年度全面創新改革任務揭榜清單。三是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全面落實新興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制定出臺新版總部經濟政策和樓宇經濟政策,開展政策宣傳解讀,推動存量企業升格為總部、招引一批高質量商務樓宇,新增蘇州市級以上總部企業和功能性機構15家、蘇州市新興服務業領軍企業3家。交通及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收405.2億元、增長14%。制定優質服務業招商目錄圖譜,指導區鎮針對區域特色開展重點項目招引。
4. 聚合力、拓空間,區域聯動發展更趨協調。一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果豐碩。國家超級計算昆山中心、虹昆相、嘉昆太協同創新圈等事項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提升能級“24條”。錦淀周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協調區。獲評首批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成功舉辦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輪值會議,發布實施“五大行動”和100項具體合作事項。深度對接上海“3+6”產業體系,可口可樂、固特異輪胎、蒂森克努伯車身研發中心等滬昆合作項目成功落戶,清陶能源獲上汽集團追加投資27億元,與上海紫竹高新區共建共營紫竹麥垛科創產業園。二是蘇州市域一體化步伐加快。蘇州軌交11號線、3號線實現雙向貫通,滬昆蘇同城化進入“地鐵時代”。外青松公路改造工程、沿滬大道對接勝利路工程順利通車。深化“昆太聯動”進出口通關協作,陸家浜貨場全面開工建設。支持清陶聯合組建蘇州市創新聯合體,10個祖沖之攻關計劃項目簽約。啟動建設昆太協同數字經濟產業園、先進計算產業園,與太倉、常熟圍繞基礎設施、鄉村振興、環境治理等領域建立75個聯合行動項目。四是對口支援協作合作扎實推進。全面落實省、蘇州下達的對口支援協作合作工作任務,統籌推進受援地經濟、就業、教育、衛生、人才等各方面合作,落實對口幫扶資金31375萬元。穩步推進消費幫扶工作,建成8個線下消費幫扶專館,2023年累計銷售消費幫扶產品近2500萬元,實現“輸血式”到“造血式”幫扶模式的轉變,全力激發受援地內生動力。
5. 優環境、促融合,改革開放增強內生動力。一是營商環境提檔升級。成功舉辦營商環境發布會,出臺優化營商環境“25條”,創新推出“易企享”、“易企幫”、“易企評”、“易企辦”,進一步鞏固打造投資創業首選地優勢成果。創新實施營商環境“體驗官”制度,協調解決勞務仲裁、政策集成、就醫服務、執法監管等領域的10余個問題。提檔升級“馬上辦”工作機制和重點企業“全周期”服務機制。二是昆山試驗區建設有力推進。成功舉辦昆山試驗區第十次部省際聯席會議和設區十周年座談會,再獲19條政策支持舉措。清單化、項目化分解第十次會議改革舉措,推進歷次部省際改革舉措落地落細,超80%得到有效落實。召開昆山試驗區臺商座談會,支持臺資企業扎根昆山、拓展國內市場,南亞電子材料、滬士電子等龍頭臺企內銷占比達50%以上;總投資18億美元的友達光電項目列入國家重大外資項目庫。精心籌備第十一次部省際聯席會議,圍繞兩岸產業合作、總部經濟發展、兩岸交流交往等方面,梳理出15條擬對上爭取的政策事項。制定《進一步推進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建設促進昆臺融合發展行動方案》,省政府正在行文報送國家發改委。
6. 補短板、惠民生,共同富裕底色持續擦亮。一是民生實事扎實推進。編制2023年昆山“溫暖+1℃”民生實事項目,涵蓋加大教育惠民力度、完善醫療健康服務、豐富文化體育生活10個方面。勞士領等11家企業被認定為江蘇省第四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落實物價補貼聯動機制,發放物價上漲動態補貼金額333萬元、惠及群眾約3.65萬人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3750元,增長5%。二是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出臺“雙3年”的戶籍準入新政,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進一步放寬落戶限制。完成“十四五”人口規劃中期評估,對全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監測研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將更多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常住人口市民化速度明顯加快,5.7萬新市民落戶安居。三是糧食物資供應充足。順利完成兩季收購任務,全年累計收購7.93萬噸,其中小麥2.53萬噸,水稻5.4萬噸。制定《昆山市市級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儲備救災物資5.6萬件。做好民生物資保障,協議儲備方式落實凍豬肉儲備1080噸、蔬菜儲備1465噸,春節期間豬肉儲備投放150噸。
7. 強保障、防風險,能源國防安全穩定運行。一是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出臺節能降碳三年行動方案,開展廢棄汽車專項整治和過度包裝專項治理,建立健全循環經濟體系。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全年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網254兆瓦,協調推進協鑫50MW獨立儲能電站建設,完成蘇州首個以公共建筑空調柔性控制為主體的虛擬電廠聯調聯試并投入運行。優化傳統能源基礎設施布局,編制“十四五”熱電聯產專項規劃并獲省能源局批復,協調推進中俄東線、華電昆山千燈供熱專線等重點工程建設。做好能源電力保障,優化完善迎峰度夏(冬)電力負荷管理方案,有序實施電力需求響應。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進長三角(昆山)國際低碳產業創新園區建設。二是加強國防體系建設。召開國防動員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出臺我市國防動員委員會《工作規定》、《職責分工》和《建設實施計劃(2023~2025年)》,高水平完成“9·18”防空警報試鳴工作。出臺《昆山市人防工程控制性詳細規劃》。開展消防安全專項行動、安全生產大檢查暨風險專項整治鞏固提升年行動,確保國動辦和人防工程消防安全形勢平穩。編制昆山市人防基本指揮所開設與運行保障方案,加強戰時人防通信模擬和實戰訓練,提升戰時應急能力和水平。
此外,在做好各項業務工作的基礎上,統籌抓好國家安全、意識形態、保密等工作。完成國家安全風險研判月度評估分析,經濟運行和能源安全工作穩定有序。將意識形態工作納入我委年度黨建工作要點扎實推進,黨委(擴大)會議專題學習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問責辦法;落實意識形態和網絡意識形態雙責任制,健全完善公眾號信息宣傳管理辦法和網評員隊伍。嚴格執行保密工作各項規定,加強涉密文件資料收發管理,做好涉密文件收發管理,各項保密任務順利完成。
二、堅持聚焦重點,持續精準發力,全面推動昆山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示范實現良好開局
市發改委將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聚焦“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錨定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縣域示范的奮斗目標,聚焦重點任務、抓住關鍵環節、系統謀劃推進,為實現全年目標、開年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服務和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
1. 聚力提振發展預期,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效。一是抓好經濟運行分析監測。緊盯工業生產、外資外貿、有效投入、批零住餐等關鍵指標,統籌開展年度計劃實施的監測分析,細化分解任務,力爭主要指標增速達到或超過蘇州平均水平,打好全年收官戰、實現明年開門紅。強化已出臺的系列穩企惠企政策落實,持續為企業擴大生產和投資創造良好條件。二是加強重大項目保障服務。精心編排明年省、市兩級重點項目清單,抓好項目開工前期工作,確保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以上。大力開展項目攻堅年行動,按季度組織“賽馬比拼”,形成“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濃厚氛圍。統籌抓好項目“擴產投產、引進推進”,著力形成“建成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搶抓政策窗口期,積極爭取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內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做好項目謀劃、儲備和前期工作,推動更多項目納入上級大盤子。三是做好高質量發展考核工作。進一步優化考核指標體系,出臺區鎮高質量考核辦法,對標蘇州2023年高質量考核指標體系,加強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確保高質量考核繼續保持蘇州第一等次。四是扎實推進“十四五”重點任務。結合“十四五”中期評估趨勢判斷和難點分析,扎實開展“十四五”規劃后期目標任務推進落實工作,超前研究事關全市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謀劃提出一批新支柱新賽道新引擎,為接續啟動“十五五”規劃編制提供有力支持。
2. 聚力落實重大戰略,提升區域開放融合水平。一是主動融入長三角和蘇州市域一體化。深化服務虹橋“大商務”“大會展”“大交通”“大科創”功能,高點定位花橋國際商務區建設,高質量推進昆山杜克大學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等平臺建設。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進一步提升能級為契機,緊密對接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立足全球功能性節點定位,加快建設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科技成果轉化高地。落實嘉昆太一體化“五大行動”和“百項重點合作事項”,推動嘉昆太區域合作走深走實。積極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協調區建設,抓好示范區制度創新成果復制推廣,爭創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加快推進崧澤高架、昆山之鏈等重大項目建設,圍繞淀山湖世界級湖區建設,全面實施EOD綠色生態項目。二是打造昆臺融合發展示范。加快推動《進一步推進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建設?/span>促進昆臺融合發展行動方案》印發,爭取國家發改委等部委更大力度支持昆山試驗區建設。推動第十一次部省際聯席會議順利召開,力爭再獲一批務實政策舉措。加強各項政策措施宣傳解讀,持續推進歷次部省際聯席會議改革舉措落實。進一步梳理總結試驗區的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做好兩岸產業合作區發展聯盟相關工作。三是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圍繞對口支援合作和南北掛鉤,統籌推進對口地區經濟、衛生、教育、人才等方面的精準幫扶。繼續實施消費幫扶工作,推動消費幫扶專柜、專館、專區建設,扎實推動鞏固脫貧成果上臺階、鄉村振興開新局。四是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持續擦亮“昆如意”營商服務品牌,對標世界銀行新一輪宜商環境評估體系,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機制,研究出臺營商環境升級版政策。圍繞“馬上辦”“六服六進”等重點任務,進一步強化政務服務線上線下融合,鞏固提升“一網通辦”“一件事一次辦”等改革成效。建立完善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工作機制,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3. 聚力做強實體經濟,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高水平建設產業創新集群。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工作方案、產業創新集群和新興服務業細分領域發展的實施方案落實,加快打造優勢突出的細分產業創新集群。依托特色專業創新園區建設,培育發展元宇宙、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低碳經濟等三大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發展壯大算力、軟件、電子商務、數據運用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力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5%。圍繞國家重大核心技術攻關、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專項,主動向上對接、指導企業申報,為更多企業爭取上級專項資金支持。二是培育壯大新興服務業。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大新版總部經濟宣傳落實力度,更大力度招引一批總部企業,引導更多在全國有多點布局的存量企業向總部升級。用好樓宇經濟政策,加強與上海優質樓宇運營商合作,加強樓宇資源整合提升、運營提效,打造一批縱向布局、垂直集聚的高端商務樓宇。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信息服務等業態,加快推進制造業服務化,培育一批生產性服務業領軍企業。
4. 聚力抓好民生實事,全力提升人民生活質量。一是扎實推動社會事業高質量發展。積極申報第三批全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著力建設高品質生活城市。加快昆曲小鎮創建進度,做好特色小鎮服務指導,力爭周莊水鄉生活小鎮命名、昆曲小鎮通過驗收。跟蹤“溫暖+1℃”民生實事項目進展情況,逐個領域逐個項目細化完善民生實事的“施工圖”,著力補齊城鄉基礎設施短板。二是做好物價調控工作。完善價格預警預報機制,及時掌握價格總水平運行態勢,特別是汛期、高溫、雨雪冰凍等節點的監測預警。穩妥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保持價格總水平運行在合理區間。進一步完善收費目錄清單管理,持續開展重點領域收費清理規范工作。三是夯實糧食物資儲備。加快推進物資儲備庫建設,擬定應急物資儲備庫運行模式和補貼標準,提升物資管理水平。加強應急物資日常管理,做好防疫物資處置工作。加強對豬肉、蔬菜等民生物資儲備的統籌規范管理,做好定期檢查和臺賬記錄,確保儲備數量充足、品質達標。繼續做好政策性糧食的監測工作,確保糧食安全。
5. 聚力夯實要素支撐,服務國防能源體系建設。一是做好能源保供保安全工作。提前謀劃能源電力需求管理方案,細化、做實各項應急預案和應對措施,認真做好迎峰度冬、迎峰度夏等關鍵節點能源供應保障工作,常態化開展安全生產監督檢查,確保能源行業安全穩定運行。二是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高水平規劃建設長三角(昆山)國際低碳產業創新園區,前瞻開展碳足跡認證和綠電溯源等工作,招引一批低碳技術頭部企業、服務機構。統籌做好電力基礎設施與自(專)用充電設施和公用充電設施協調配套,滿足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加快“光儲充一體化”、“漁光互補”等新型技術應用,構建源網荷儲友好互動的新型電力系統。嚴格項目節能審查關口,做好優質項目能耗指標保障,支持大工業用戶與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發電企業開展電力市場化交易,鼓勵電力用戶參與綠證交易,推動企業綠色低碳轉型。三是加強人防安全建設。落細落實《昆山市人防工程控制性詳細規劃》,融入現代城市建設,實現人防效能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扎實做好人防專業隊的整組工作和培訓訓練。加強人防工程安全專項檢查,進一步規范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確保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工作質量。根據省和蘇州市工作要求擬制昆山市GFDY實施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