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回顧
(一)錨定“聯”的建設目標,綜合交通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跨步進入“地鐵時代”。軌交11號線開通運行,正式迎來蘇滬軌交“雙11”握手,并實現了與3號線貫通運行,成為了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新的示范。為更好地配合11號線開通運行,同步完善公交首末站、公交微樞紐、P+R停車場、公共自行車站點等一體化銜接設施“八件套”。在蘇州市域范圍內率先實現地鐵、公交候車信息的雙向展示。
鐵路樞紐見新見亮。實施昆山南站交通疏解改造工程,優化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社會車輛布局及流線,破解火車站地區打車難、停車亂等癥結性問題。持續推進京滬鐵路昆山段提質工程,項目前期取得突破性進展。有序推進陸家浜鐵路貨場建設,深化研究貨場周邊集疏運體系。
快速道路成環成網。中環南線橋建成通車,中環快速路重新閉環運行。外環節點快速化工程主線貫通,黃浦江路南段改擴建加速推進,城市快速路網不斷加密,“兩環四聯八射”快速路網體系逐步完善。巴城互通、吳淞江工業園互通等重要交通節點改造提升煥新通車,開啟“高快一體”全新體驗,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百姓的一致好評。
航道能級持續提升。申張線青陽港三級航道整治工程沖刺收官,同豐路橋、滬寧高速公路橋等7座橋梁接連通車,震川橋主體貫通。楊林塘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竣工驗收,吳淞江航道通航條件持續提升,“三橫一縱”干線航道網連滬通蘇,為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提供有力支撐。
(二)堅持“優”的質量標準,交通工程實現了品質化提升
打通毗鄰道路,促進空間融合。加快毗鄰區域路網對接,主動服務“東接、西融、北聯、南協”的區域聯動發展策略。外青松公路改造工程、沿滬大道對接勝利路實現“雙貫通”,滬昆通勤更加便捷;震川西路對接婁江快速路、強勝路對接312國道等蘇昆間主干道路加速推進,前進路對接太倉城蓬線完工通車,蘇州市域一體化更加緊密。
梳理市域路網,促進組團發展。朝陽路下穿江浦路隧道通車,實現與祖沖之路連通對接,長江路下穿京滬鐵路段拓寬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振新東西路改擴建項目加快推進,市域路網連通度不斷提升。馬鞍山路精細化改善、青陽北路改造、前進路沿線恢復工程、花園路改造等項目建成通車,城市道路界面不斷刷新,美麗宜居城市畫卷逐步呈現。
推動農路建設,促進城鄉均等。完成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省級試點,農路管養成效獲蘇州大市考核第一等次。推動實施環澄湖地區道路交通提升工程,全年完成9條農路提檔升級。建成農村公路驛站13個,推動“昆韻大道”品牌與“昆山之鏈”首鏈工程融合發展。同周公路事故多發路段聯合處置整治方案獲得全國“公路交通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設計競賽”三等獎。昆澄線獲評江蘇省“美麗農村路”樣板路,昆太路獲評江蘇省“平安放心路”樣板路,312國道創建“安全精品路”通過省級審查,“四好農村路”品牌持續擦亮。
整治交通沿線,促進形象提升。深入開展交通沿線環境專項整治行動,累計整治鐵路沿線、高速公路沿線、內河航道沿線的垃圾堆放、違章建筑、非法侵占、違規廣告等各類問題290項,使城鄉景觀得到美化,使交通形象得到提升。持續開展橋下空間治理,消除問題隱患21個,改造利用橋下空間3處,進一步盤活城市空間資源。
(三)聚焦“暢”的美好愿景,客貨運輸實現了多元化突破
軌交公交兩網加速融合。新增新能源公交車60輛,調整公交線路61條,新辟微巴線路15條,全面建成“魚骨狀”公交網絡,實現“鎮鎮接軌交、招手坐微巴”。推出老舊公交卡免費換新,實施P+R換乘優惠,率先實現蘇州市區、昆山兩地公交卡優惠同享、一卡通行。全市“公交+軌交”公共交通客流總量明顯上升,環比蘇州軌交11號線開通前提升近40%。
物流網絡布局不斷完善。長三角國際空港現代物流中心獲國際航空三字代碼-KHL,引聚國際知名企業在昆設立區域分撥中心。形成覆蓋縣鎮(鄉)村“3+14+129”的三級農村物流網絡,建成“交郵社”農村寄遞物流服務站6個,城鄉貨運一體化水平顯著提高。郵政行業業務總量與業務收入持續位列全省各縣市首位,快遞物流更加高效。
(四)瞄準“安”的治理目標,交通管理實現了數字化轉型
“數字執法”破題破局。“暢行昆山”智慧交通服務平臺實現功能升級,推動“線上”數字科技與“線下”治超工作深度融合,獲評2023年昆山市數字政府優秀案例。“智能感知、分類閉環、一網統管”的聯動治超成效經驗獲得省交通廳肯定簽批,面向全省推廣,并入選2023年全省交通運輸工作創新案例。創新“區塊鏈+公證”的“線上”取證方式,解決了外地當事人“處理難”的問題,走出了全省超限超載案件“不見面”處理新路徑。
“平安交通”見行見效。實施危化品車輛集中整治天網行動,開展危化品車輛技術狀況抽檢,打造成為區域執法高地。實施泥漿(渣土)水上運輸專項整治,形成“以案釋法”的典型案例。試點“城市生命線”建設,完成外青松公路下穿等49處框架道路積水點整治,啟動實施道路交通安全“5510”整治工程,公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簽約專業化無人機應急救援隊伍,拓展多功能搜救打撈船功能應用,完善“水陸空”一體化救援體系。
行業管理出新出彩。實施駕培行業資金托管服務新模式,學員權益更有保障。規范運轉船舶污染物處理模式,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轉運、處置率提升至95%以上。深化“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交通工程非現場執法經驗在全省交通運輸執法現場會上交流推介。繪制全市橋梁“一張圖”,為全市5232座橋梁建立健康檔案,實施分級分類賦色管理,在全省率先做到全量農路橋梁底數清、狀態明。
營商環境向好向優。全年受理各類訴求26518起,及時回復率100%。持續優化法治保障,清理規范性文件22件,廢止2件。開展“信用交通縣”建設,清理異常經營主體375家,辦理企業信用修復申請589起,將信用修復平均時間從6個工作日壓縮到2個工作日。推行“信易+金融+交通”,全方位為誠信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優惠,助企紓困更有力度。
(五)堅持“實”的工作作風,組織建設實現了精細化管理
主題教育扎實深入。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來抓,貫徹落實“四敢”講話精神,創新舉辦座談式、訪談式、情景式黨課,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抓實交通領域兩新組織黨建,選樹15名“優秀黨員司機”“最美司機”等先進典型。成立“公路醫生進鄉村”黨建聯合體,成為全省首批試點,實現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同頻共振”。
隊伍建設堅強有力。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調整一批中層干部,干部隊伍結構更加優化,干事創業的精氣神與攻堅克難的戰斗力進一步提振。加大優秀年輕干部培養選拔,搭建實踐鍛煉“大平臺”,選派干部職工至市政協、市委巡察組掛職鍛煉,開展“交通年輕干部培育工程”,舉辦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班,以“千錘百煉”實現“淬火成鋼”。
文化建設多姿多彩。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守牢網絡意識形態陣地。軌交11號線開通等一批好新聞得到央視、人民網等主流媒體宣傳報道。組織開展11號線開通前“萬人試乘”、與3號線貫通期間兩次大會戰志愿服務,累計服務乘客33.2萬人次。成功舉辦第十八屆職工文化藝術節文藝匯演,組織開展職工閱讀節、羽毛球賽、“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及“安康杯”等各類職工競賽。
二、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
(一)打造快速軌道,開啟“多網融合”新實踐
提升軌交出行效率。加快實現軌交11號線和3號線雙向貫通,全面完成軌交沿線公交首末站、公交微樞紐、P+R停車場、公共自行車等一體化銜接設施八件套配套建設,讓市民“出行更便利、換乘更便捷”。深化蘇州軌交9號線、11號線支線站位研究,充分發揮軌道成網的最大效益。
完善鐵路配套設施。持續優化高鐵昆山南站區域交通組織,使旅客出行體驗更加便捷舒心。啟動昆山南站交通一體化規劃研究,打造集多種換乘方式于一體的“臨滬第一站”。持續推動京滬鐵路昆山段提質改造工程,構建更加便捷高效的的集疏運體系。
對接毗鄰樞紐通道。搶抓上海打造城市西門戶“安亭樞紐”機遇,研究對接安亭樞紐快速通道,讓昆山搭上“家門口的綜合客運樞紐”快車。進一步深化昆山北部蘇錫常城際、南部蘇淀滬城際線站位研究,更好地服務上海國際樞紐、蘇州國家樞紐建設。
(二)打造快速道路,開啟“外聯內暢”新實踐
推動跨區域道路融合。東接上海方面,加快中環南線東延方案研究;西融蘇州方面,建成震川西路對接婁江大道園區段,通車312對接強盛路,開工中華園路對接望江路;北聯太倉、常熟方面,加快推進634國道昆山北段工程、相石路東延接任蔣線等項目;南協方面,開工玉溪路對接新太路,全力推動區域道路一體化發展。
加快市域快速路聯通。提升“十六橫十二縱”框架路網品質,建成外環節點快速化、黃浦江路南延、振新東西路跨吳淞江通道、祖沖之路南延接朝陽西路、中華園路接金陽路等項目;開工震川西路(西大橋-三里橋)改造、祖沖之路南延二期、白馬涇路南延二期、沿滬大道涉鐵段改造等工程,不斷提升市域路網通行效率。
提升城鄉道路網品質。加速城市道路有機更新,推進鹿城路北延、紅楊路接博雅路等道路改造,實施“暢行昆山”道路擁堵綜合治理工程、茆沙塘李家嘴橋危橋改造等民生工程,打造一批平安放心路。
(三)打造公共交通網,開啟人享其行新實踐
提升公交服務品質。圍繞軌交11號線主骨架,持續完善公交站點設置及線路走向,新辟學生定制公交、優化微巴招呼站,補強“魚骨狀”高品質公共交通網絡。研究通過加密毗鄰公交班次、延長毗鄰公交服務時長等措施,為滬昆蘇通勤人員提供更優質的出行服務。加強公交出行需求引導,逐步擴大公交服務覆蓋面。
促進公交降本增效。優化政府購買公交服務辦法,形成以客流為核心的績效考核導向,激發企業創新動力。組織編制《公交線網優化導則》,按照“一線一策”提升線路運行效率。推動公交車型差異化、小型化、定制化發展,提升公交出行便利化水平,降低公交運營成本。
推動行業改革發展。妥善處置行業歷史遺留問題,穩慎推進出租車行業改革。探索建立網約車平臺經營者和駕駛員分級分類監管考核評分體系,定期發布行業風險提示,逐步規范網約車行業發展。引導運輸企業加強同“巴士管家”等互聯網平臺合作,持續做優做強定昆山至上海機場的定制客運服務。
(四)打造現代物流網,開啟物暢其流新實踐
構建高效物流新通道。公路方面,研究將沿滬大道打造成城市東部貨運通道,分流東城大道交通壓力。鐵路方面,加快陸家浜貨場建設,探索開通中歐班列通道,打造輻射周邊區域的國家二級物流基地,融入“一帶一路”運輸大通道。水路方面,聚焦“水運江蘇”建設,建成通車跨青陽港震川橋、全面推進加工區橋。空運方面,積極拓展長三角國際空港昆山物流中心功能,為昆山及周邊地區外貿企業提供優質的航空物流“一站式”解決方案。
搶跑低空經濟新賽道。深入研究《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主動學習深圳在無人機研發生產、成都在通航發展、杭州在民用無人機運行場景應用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加快研究交通部門管理職能,出臺相應管理政策和監管體系,服務好企業發展。探索具體應用場景,不斷挖掘低空市場潛力。
(五)提升智慧交通水平,開啟一網統管新實踐
打造“暢行昆山”2.0。增設6套不停車動態監測系統,持續鞏固“數字治超”工作成效。升級“暢行昆山”智慧交通服務平臺,通過跨部門數據共享,實現危貨等黃牌營運車輛在市域內的通行數據全量掌握,實現在危貨車輛監管等領域的應用突破,持續推進交通管理數字化轉型。
豐富數字應用場景。推進全市“橋梁一張圖”及道路養護管理平臺建設,升級“智慧+公交”巡查模式,創建數字化養護示范。以震川西路為載體,搭建AR云景平臺,實現施工現場遠程可視化監管。研究開發昆山市城市供應鏈服務平臺,搭建多層次多梯度的城市內物流配送通道網絡,促進交通運輸與貨運快遞融合發展。
(六)提升行業治理效能,開啟平安交通新實踐
強化危貨運輸監管。全面落實危險貨物裝貨人“五必查”,構建以信用為基礎,事前預防、事中檢查、事后查處有機結合的新型監管機制。針對長期在我市運營的危貨車輛可能“帶病上路”的風險隱患,開展車輛技術狀況全覆蓋抽檢。吸收借鑒“浙運安”平臺的經驗做法,推動在重點領域試行“亮碼上崗”“掃碼作業”。
提升品質工程水平。出臺《昆山市鄉村振興道路交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支持區鎮對農路進行提檔升級。規范項目轉包、分包行為和主要管理人員到崗履職情況,把好項目入門關。深化“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示范創建,打造一批省市級樣板項目,爭創李春獎、平安工程等部級獎項。
完善安全應急體系。深入開展“公路醫生進鄉村”、重點隱患路段“5510”整治、“四進四排查”、安全風險專項整治鞏固提升年等專項整治及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持續開展“教學式”“邀約式”安全生產檢查,加大主動安防系統應用,引導道路運輸小微企業組建安全生產管理互助幫扶聯合體。組織開展紅藍軍對抗演練,加快構建規范化應急指揮作戰體系。
鍛造交通執法鐵軍。實體化運作昆山市火車站地區管理中心,提升全市火車站地區管理效能。開展“綜合執法強基提升工程試點”,夯實“四基四化”建設,全面構建“一體化+智慧執法+信用監管”交通綜合執法新模式,不斷增強基層執法組織力、戰斗力、凝聚力。常態化開展船舶污染防治、工地碼頭揚塵管控、汽修行業環保等領域專項整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打通執法平臺與紀委監委“鐵籠”項目數字鏈路,實現執法辦案風險點“云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