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開發區、昆山高新區、花橋經濟開發區、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各鎮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
《昆山市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實施意見》已經市政府第1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昆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9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
昆山市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實施意見
為深入貫徹《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指導意見》(蘇委發〔2022〕1號)、《蘇州市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實施方案》(蘇委發〔2022〕123號)文件要求,加快推動昆山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高質量發展,現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多元發展。聚焦智能裝備、工程機械、智能機器人、汽車及零部件等重點方向,精耕細作縱深發展,鍛造裝備制造長板,構筑集“研發—制造—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推進裝備制造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方向發展,鑄造裝備制造產業高原。
堅持創新驅動。以加強創新主體能力建設和集群體系建設為主線,深度促進創新集群動力優化、路徑優化、機制優化,加快構建創新集群生態。支持裝備制造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核心技術攻關,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增強產業自主可控能力。
堅持數字賦能。突出數字技術對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的牽引、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以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為主要突破口,不斷加強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運用,全面提升產業發展競爭力。
二、主要目標
全力深化產業空間布局,“東接”嘉定發展裝備制造總部經濟,“西融”蘇州工業園區構建高端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北聯”常熟、太倉發展昆山先進制造臨滬增長極,“南協”青浦、吳江夯實沿湖臨滬產業科創帶。實施“十個一批行動”,即一批領軍企業、一批“小巨人”企業、一批核心技術、一批首臺(套)創新成果、一批創新載體、一批昆山制造品牌、一批綠色低碳標桿、一批產業人才、一批專利項目、一批科技金融產品。全市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規模持續擴大、綜合實力穩步提升、新興技術深度融合、基礎能力顯著增強,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
產業能級進一步提升,推動智能裝備、汽車零部件等優勢產業創新升級。到2025年,全市裝備制造產業規模力爭達到4000億元,新增產值超10億元企業20家。
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圍繞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突破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5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家。
數字水平進一步提高,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與裝備制造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到2025年,新增蘇州市級以上智能工廠、智能車間達50家。
三、重點領域
1. 智能裝備。以高端化、自主化、專業化為重點。高檔數控機床領域,做強精密多軸數控機床、智能成套裝備等智能裝備,鞏固在高端精密軋輥磨床、子午胎成型裝備等技術領域重大成果。加強亞微米級加工、葉片銑削加工、高精密液壓等核心技術攻關,支持數控系統持續研發和升級,推動激光切割機床、金屬成形機床等高端數控機床高精度、智能化、功能復合化發展。智能成套設備(產線)領域,圍繞機械、電子、汽車零部件等行業智能化轉型需求,重點發展切割與機加工、包裝灌裝、傳感控制、檢測裝配、物流配送等高性能智能成套裝備(產線)。強化國際智能制造創新生態助推作用,增強拉粗產業鏈,不斷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2. 工程機械。以自主可控、創新升級為重點。著力發展挖掘機、樁工機械、起重機械、叉車等工程機械。重點研發和生產新能源叉車、智慧叉車AGV、滑移裝載機、挖掘裝載機。基于市場差異化需求,推動工程機械向輕量化發展,支持發展小型挖掘機、小型路面機、小型裝載機。加快發動機、液壓件、傳動件、控制系統等核心關鍵零部件研發和產業化,提升產業鏈配套水平。加快研發和產業化發展,提升產業鏈配套能力。鼓勵重點企業打造研發基地,搶占工程機械技術制高點,重點培育一批掌握行業話語權的大型企業,支持國家火炬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三一重機產業園等載體高質量發展。
3. 智能機器人。以場景引領、核心突破為重點。系統謀劃,推動完善“關鍵零部件—本體制造—系統集成”產業鏈,重點發展焊接、裝配、噴涂、搬運、檢測等工業機器人;應用在微加工、醫療、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毫米級機器人;社會公共服務、家用服務、醫療服務等服務機器人;適應小批量定制、個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的可協作、并聯的新一代機器人。支持高精密減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電機及驅動器等核心零部件研發。緊盯行業頭部、賽道冠軍企業強化項目招引,緊盯知名高校、著名機構強化技術交流,緊盯頭部資本、服務機構強化精準培育,積極布局面向不同業態、不同場景的機器人賽道,不斷培育壯大智能機器人產業。
4. 汽車及零部件。以著眼長遠、做強品牌為重點。立足產業基礎優勢,重點聚焦智能網聯和動力電池兩個細分領域,布局自動駕駛芯片、駕駛輔助系統和智能座艙系統,主攻非薄膜型氧化物固態電解質,引領打造昆山市固態電池的品牌產品。前瞻布局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適時推動新能源汽車制造產能部署。鼓勵零部件廠商圍繞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方向,強化研發創新,支持新型電子電氣架構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汽車零部件產品高端化升級。深化與知名整車廠商合作,提高專業化配套水平和高端產品供給能力,做響昆山汽車零部件品牌,加快形成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創新集群。
5. 通用/基礎設備。以高端引領、拓展市場為重點。促進電梯、機床、電動工具等領域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重點發展智能電梯,主攻PLC技術、傳感技術、人工神經網絡,按載重大小對智能電梯用途分類并打造對應的應用場景,進一步延伸電梯維護監管服務,積極部署電梯物聯網,打造集“數據采集+數據傳輸+中心處理+應用軟件”為一體的電梯物聯網監控系統。圍繞鞏固基礎、系統配套,支持昆山模具產業基地等園區重點發展高端模具,推進中歐、亞洲模具制造生態圈建設,支持張浦、巴城等地培育發展一批精密模具制造骨干企業。
四、空間布局
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戰略機遇,著眼于“一盤棋”整體謀劃,科學規劃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布局,推動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融入昆山“東西南北”四大功能組團,以全面融入和服務蘇州市域一體化,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1. “東接”嘉定發展裝備制造總部經濟。串聯昆山開發區、花橋經濟開發區、陸家鎮、千燈鎮,瞄準裝備制造業投資、研發、銷售等總部功能,做大總部經濟規模。瞄準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重點方向,強化與上海高校、科研機構、重點企業協同創新,打造汽車研發產業未來中心。
2. “西融”蘇州工業園區構建高端制造產業創新集群。昆山高新區、張浦鎮、巴城鎮發展智能裝備、高端裝備、汽車零部件、商用車領域,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強化核心部件和產品自主研發、拓展應用,提升工業密度、工業技術能力,推動高端制造業發展,構筑能級跨越攀升增長極。
3. “北聯”常熟、太倉發展昆山先進制造臨滬增長極。借助昆山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特色產業基地、常熟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太倉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化基地等平臺,借力太倉長江港口,昆山開發區、周市建設千億級“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汽車生產+智能網聯車”產業集群,打造蘇州國際先進制造臨滬增長極。昆山、常熟、太倉聯動發展,實現裝備制造產業跨區合作、聯合開發、資源互補和互利共贏。
4. “南協”青浦、吳江夯實沿湖臨滬產業科創帶。以昆山旅游度假區為主體,聯動青浦、吳江,支持發展文旅裝備制造業,鼓勵對文旅裝備技術研發投入較大、擁有技術人才隊伍與產品研發能力、產出和市場效益較為明顯的企事業單位申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裝備技術研發中心。發揮“沿湖臨滬”兩大優勢,緊緊圍繞昆山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強化與周邊高校、科研機構、重點企業協同創新,提升昆山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能級。
五、主要任務
1. 打造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完善領軍企業培育機制,聚焦智能裝備、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等領域,加快形成一批自主創新力、品牌影響力、資源整合力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裝備制造企業。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上市或掛牌融資,通過境內外主要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到2025年,新增產值規模超200億元企業1家,超50億元企業3家,超10億元企業20家。(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金融辦,各區鎮,以下均涉及各區鎮,不再一一列出)
2. 引育一批行業“小巨人”企業。瞄準裝備制造產業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分梯度、分階段培育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深入實施“小升高”計劃和高企培育新三年行動方案,引導企業從產品設計、模塊標準化、項目管理等方向共同發力。聚焦產業鏈核心環節,精準招引一批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小巨人”企業,包括在非標自動化設備領域研發實力強、成長潛力大的“定制專家”企業。健全完善企業入庫、政策激勵、資本對接、市場拓展等一系列扶持機制,打造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到2025年,新增高新技術認定企業力爭超300家、新增蘇州市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40家。(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3. 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整合創新資源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對標全球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先進地區,繪制《昆山裝備制造產業強鏈全景圖》。探索主機廠、裝備企業、科研機構多方合作模式,形成一批“先行先試”創新機制與經驗成果。深入開展“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項目征集活動及投融資路演活動,構建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良性循環、融合發展生態,助力昆山裝備制造產業增強科技創新實力、提升成果轉化能力。深化“揭榜掛帥”、定向擇優、聯合招標等機制,推動祖沖之攻關計劃提檔升級。到2025年,祖沖之攻關計劃揭榜達成裝備制造合作項目力爭突破200項。(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4. 達成一批首臺(套)創新成果。加強首臺(套)產品展示和對接力度,創造條件構建首臺(套)產品示范應用場景,拓展裝備首臺(套)產品應用市場。支持企業在基礎設施、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建設中優先采購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等自主新產品,深化首臺(套)重大裝備保險補償機制。鼓勵區鎮、各行業協會(聯盟)面向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清潔生產改造、清潔能源替代、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管控、節水工藝改造提升等需求,多渠道多形式推介首臺(套)裝備,促進全市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新增蘇州市級以上首臺(套)重大裝備力爭達到12項。(責任單位:市工信局)
5. 培育一批企業創新載體。鼓勵以昆山科創龍頭企業、重點企業牽頭,搭建離地研發聯合體、眾創空間、技術研發外包中心等創新創業載體,加強各類雙創主體跨區域聯動互補。聚焦重點方向建設若干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共性技術攻關、適配測試驗證、成果轉移擴散和應用示范推廣。引導大中型科技企業的研發機構為行業提供集成化研發服務,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建設面向社會的獨立研發機構。完善產業基礎服務體系,支持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裝備制造產業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到2025年,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力爭達到3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爭達到20家、工程研究中心力爭達到2家,累計建成面向裝備制造領域的技術標準、計量檢測、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機構)6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
6. 打響一批昆山制造品牌。開展昆山裝備制造品牌培育試點示范活動,總結推廣先進地區品牌建設經驗,支持發展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中國質量獎、全國質量獎、質量技術獎、“蘇州制造”品牌登峰企業等評選活動。大力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以提升創新設計能力為抓手,加速實現從昆山制造向昆山創造的跨越轉變。到2025年,新增“蘇州制造”品牌登峰企業力爭達到2家。(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7. 打造一批綠色低碳標桿。監督重點用能單位制定并實施年度節能計劃和節能措施,嚴格落實裝備制造行業用能設備能效控制,大力實施節能技術改造,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毛坯制造、機械加工、熱處理、組裝調試、系統集成等裝備制造工藝深度融合。組織實施節能服務對接、節能技術(產品)案例推介、綠色工廠應用場景推廣等活動,推行重點領域節能改造,開展工業領域節能技改行動,加強企業能耗強度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加快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強化以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旅游裝備制造等為代表的綠色新興裝備制造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從科技、人才、金融多方面加強對綠色新興裝備制造業的有效供給。到2025年,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發展先進案例,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家。(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昆山生態環境局)
8. 引培一批產業優秀人才。深化“頭雁人才”工程、“雙創”計劃,開展科創人才精準招引,定期發布緊缺人才和專業人才需求目錄,形成“國際化科創人才、領軍型科研人才、緊缺技能人才、優秀企業家和高級管理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多層次人才梯隊引進、精準配置新格局。緊緊圍繞“昆如意”營商環境服務品牌建設,依托“鹿路通”平臺,打響“才來昆山更精彩”人才科創品牌。深化“首選之窗”示范企業培育計劃,堅持“一企一案”理念,開展精準服務,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育。到2025年,新增裝備制造領域一流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力爭不少于350名,引育裝備制造領域高層次經管人才不少于350名,培養裝備制造領域高技能工程師不少于350名。(責任單位:市委人才辦、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9. 實施一批高價值專利項目。圍繞高質量創造、高標準保護、高效益運用、高品質服務工作目標,緊盯“強化保護,護航創新”,始終把知識產權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知識產權主要指標量質并舉。推動區鎮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昆山裝備制造產業知識產權統計分析機制。聚焦智能制造裝備、工程機械、智能機器人等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圍繞專利導航、要素配置、運營引導、保護強化、強企培育和產業促進等六大重點舉措,打造“創新+知識產權+資本+產業”的創新經濟生態。聚焦數字經濟產業關鍵技術領域,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項目。開展知識產權強企培育,實施知識產權登峰行動計劃。到2025年,新增裝備制造類高價值發明專利60件。(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科技局)
10. 推出一批科技金融產品。進一步完善昆山產業發展投資母基金、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的運作體制機制,圍繞產業鏈上下游,以支持產業鏈強鏈補鏈為目標,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聚焦裝備制造產業,合作設立人才科創、智能網聯車、高端裝備等子基金。強化科技金融支撐,發揮昆山天使投資基金作用,積極對接區鎮早期項目,吸引更多優質資源投資人才科創企業。構建科技金融創新業務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做優產業創新集群的信貸服務,保障重點核心企業融資需求,推動“昆科貸”提檔升級,構建“科技+金融”生態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投貸聯動等各類創新業務。引導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第三方中介機構對接上市后備企業,支持企業通過境內外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到2025年,裝備制造領域上市企業力爭達到10家。(責任單位:市金融辦、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工研院)
六、保障措施
1. 強化工作統籌協調。建立健全昆山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協同推進工作機制,成立工作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分管市領導擔任副組長,市委宣傳部、人才辦,市發改委、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局、財政局、人社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統計局等相關部門及區鎮政府(管委會)主要負責人為成員,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工信局,統籌開展相關工作。建設產業發展智庫,有效整合產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行業協會等各類資源,指導各地研究制定集群建設推進工作方案。
2. 建立閉環推進模式。制定《昆山市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建設重點工作任務清單》,明確責任部門和目標,督導工作落實制定考核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工作績效評價標準,將績效評價結果納入全市高質量考核體系。
3. 強化創新集群統計監測。實行統計定期報送制度,做好產業創新集群建設跟蹤分析。強化產業精準統計,合理界定統計范圍、統計標準、統計方法,進一步完善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統計指標體系。健全信息互通機制,及時掌握裝備制造產業企業數量、產能規模,以及生產、技術、市場發展動向等信息。開展產業發展動態監測和運行形勢分析,全面科學反映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情況和發展態勢。
4. 強化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產業創新集群扶持政策,加強對產業鏈拓展、服務型制造、數字化賦能、綠色制造的支持。優化人才科創政策,加大對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管理型人才支持力度,鼓勵上述人才落戶昆山。加大對裝備制造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發揮社會資本作用,完善昆山裝備制造產業投融資體系,推進融資多樣化。
附件:1. 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實施意見目標分解表
2. 昆山市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建設重點工作清單
附件1
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實施意見任務分解表(2025年)
任務清單 |
指標名稱 |
2025 年 |
開發區 |
高新區 |
花橋 |
旅度區 |
張浦 |
周市 |
陸家 |
巴城 |
千燈 |
責任單位 |
總體目標 |
裝備制造產業規模(億元) |
4000 |
1800 |
910 |
165 |
260 |
170 |
180 |
155 |
210 |
150 |
市工信局 |
其中:高端裝備產業規模(億元) |
1700 |
765 |
385 |
70 |
110 |
75 |
75 |
65 |
90 |
65 |
市工信局 |
|
汽車產業規模(億元) |
1100 |
495 |
250 |
45 |
70 |
50 |
50 |
45 |
55 |
40 |
市工信局 |
|
新能源產業規模(億元) |
250 |
110 |
60 |
10 |
15 |
10 |
10 |
10 |
15 |
10 |
市發改委 |
|
航空航天產業規模(億元) |
20 |
8 |
5 |
1 |
1 |
1 |
1 |
1 |
1 |
1 |
市工信局 |
|
創新集群 |
百億級、區域型、特色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數(個) |
5 |
1 |
1 |
1 |
-- |
1 |
1 |
-- |
-- |
-- |
市工信局 |
創新企業 |
累計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新增數(家) |
35 |
16 |
8 |
1 |
2 |
2 |
2 |
1 |
2 |
1 |
市工信局 |
累計高新技術企業新增數(家) |
300 |
135 |
68 |
12 |
19 |
13 |
14 |
12 |
16 |
11 |
市科技局 |
|
累計產值規模超10億元企業新增數(家) |
20 |
6 |
3 |
-- |
3 |
1 |
3 |
-- |
1 |
3 |
市工信局 |
|
累計產值規模超50億元企業新增數(家) |
3 |
2 |
-- |
1 |
-- |
-- |
-- |
-- |
-- |
-- |
市工信局 |
|
累計產值規模超100億元企業新增數(家) |
1 |
1 |
-- |
-- |
-- |
-- |
-- |
-- |
-- |
-- |
市工信局 |
任務清單 |
指標名稱 |
2025 年 |
開發區 |
高新區 |
花橋 |
旅度區 |
張浦 |
周市 |
陸家 |
巴城 |
千燈 |
責任單位 |
|
累計產值規模超200億元企業新增數(家) |
1 |
1 |
-- |
-- |
-- |
-- |
-- |
-- |
-- |
-- |
市工信局 |
累計蘇州市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數(家) |
40 |
6 |
10 |
2 |
2 |
5 |
6 |
3 |
3 |
3 |
市工信局 |
|
累計上市裝備制造企業數(家) |
10 |
-- |
-- |
-- |
-- |
-- |
-- |
-- |
-- |
-- |
市金融辦 |
|
累計蘇州市級以上首臺(套)重大裝備新增數(個) |
12 |
3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市工信局 |
|
創新人才 |
累計裝備制造領域一流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新增數(人) |
350 |
157 |
80 |
15 |
23 |
15 |
16 |
14 |
18 |
12 |
市委人才辦 |
累計裝備制造領域高層次經管人才引育數(人) |
350 |
157 |
80 |
15 |
23 |
15 |
16 |
14 |
18 |
12 |
市人社局 |
|
累計裝備制造領域高技能工程師培養數(人) |
350 |
157 |
80 |
15 |
23 |
15 |
16 |
14 |
18 |
12 |
市人社局 |
|
創新載體 |
千億級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聚區(個) |
2 |
1 |
1 |
-- |
-- |
-- |
-- |
-- |
-- |
-- |
市工信局 |
累計新型研發機構新增數(家) |
2 |
1 |
1 |
-- |
-- |
-- |
-- |
-- |
-- |
-- |
市科技局 |
|
創新網絡 |
累計面向裝備制造領域的公共服務平臺(機構)數(家) |
6 |
1 |
1 |
-- |
1 |
1 |
1 |
1 |
-- |
-- |
市市場 監管局 |
累計省級以上綠色工廠新增數(家) |
2 |
-- |
1 |
-- |
1 |
-- |
-- |
-- |
-- |
-- |
市工信局 |
|
累計蘇州市智能車間/工廠數(個) |
50 |
25 |
11 |
2 |
2 |
2 |
2 |
2 |
2 |
2 |
市工信局 |
|
品質生態 |
累計新能源汽車充電站新建數(座) |
100 |
45 |
23 |
4 |
6 |
4 |
5 |
4 |
5 |
4 |
市工信局 |
備注:“--”表示未劃分
附件2
昆山市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建設重點工作清單
序號 |
任務清單 |
目標清單 |
責任單位 |
|
1 |
實施集群“十個一批行動” |
打造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
完善領軍企業培育機制,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上市或掛牌融資,通過境內外主要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到2025年,新增產值規模超200億元企業1家,超100億元企業1家,超50億元企業3家,超10億元企業20家。 |
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金融辦、各區鎮 |
2 |
引育一批行業“小巨人”企業 |
分梯度、分階段培育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深入實施“小升高”計劃和高企培育新三年行動方案。精準招引一批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小巨人”企業。健全扶持機制,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到2025年,新增高新技術認定企業力爭超300家、新增蘇州市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40家。 |
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各區鎮 |
|
3 |
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
整合創新資源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繪制《昆山裝備制造產業強鏈全景圖》。探索主機廠、裝備企業、科研機構多方合作模式。深入開展“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項目征集活動及投融資路演活動。到2025年,祖沖之攻關計劃揭榜達成裝備制造合作項目力爭突破200項。 |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區鎮 |
|
4 |
達成一批首臺(套) 創新成果 |
創造條件構建首臺(套)產品示范應用場景,拓展裝備首臺(套)產品應用市場,優先采購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等自主新產品,促進全市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新增蘇州市級以上首臺(套)重大裝備力爭達到12項。 |
市工信局、各區鎮 |
|
5 |
培育一批企業創新載體 |
開展共性技術攻關、適配測試驗證、成果轉移擴散和應用示范推廣。引導大中型科技企業的研發機構為行業提供集成化研發服務,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建設面向社會的獨立研發機構。到2025年,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力爭達到3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爭達到20家、工程研究中心力爭達到2家,打造面向裝備制造領域的公共服務平臺(機構)6家。 |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各區鎮 |
|
6 |
打響一批昆山制造品牌 |
開展昆山裝備制造品牌培育試點示范活動,支持發展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中國質量獎、全國質量獎、質量技術獎、“蘇州制造”品牌登峰企業等評選活動。大力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以提升創新設計能力為抓手,加速實現從昆山制造向昆山創造的跨越轉變。到2025年,“蘇州制造”品牌登峰企業力爭達到2家。 |
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各區鎮 |
|
7 |
打造一批綠色低碳標桿 |
監督重點用能單位制定并實施年度節能計劃和節能措施。組織實施節能服務對接、節能技術(產品)案例推介、綠色工廠應用場景推廣等活動。加快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強化以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旅游裝備制造等為代表的綠色新興裝備制造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到2025年,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低碳先進案例,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家。 |
市工信局、市發改委、昆山生態環境局 |
|
8 |
引培一批產業優秀人才 |
深化“頭雁人才”工程、“雙創”計劃,靶向引進海內外院士、學術帶頭人和細分領域領軍人才。緊緊圍繞“昆如意”營商環境服務品牌建設,依托“鹿路通”平臺,加大人才項目招引力度。支持龍頭企業與國內外高校合作打造職業培訓學院、公共實訓基地等,引入雙元制培訓模式。到2025年,新增裝備制造領域一流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力爭不少于350名,引育裝備制造領域高層次經管人才不少于350名,培養裝備制造領域高技能工程師不少于350名。 |
市委人才辦、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各區鎮 |
|
9 |
實施一批高價值專利目 |
推動區鎮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昆山裝備制造產業知識產權統計分析機制。圍繞專利導航、要素配置、運營引導、保護強化、強企培育和產業促進等六大重點舉措,打造“創新+知識產權+資本+產業”的創新經濟生態。到2025年,新增裝備制造類高價值發明專利60件。 |
市市場監管局、市科技局、各區鎮 |
|
10 |
推出一批科技金融產品 |
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聚焦裝備制造產業,合作設立人才科創、智能網聯車、高端裝備等子基金。強化科技金融支撐,發揮昆山天使投資基金作用。構建科技金融創新業務體系,推動“昆科貸”提檔升級,構建“科技+金融”生態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創新業務,引導券商、會計師事務所等第三方中介機構對接上市后備企業,支持企業通過境內外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到2025年,裝備制造領域上市企業力爭達到10家。 |
市金融辦、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工研院、各區鎮 |